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奔流文化·非遗」不赛龙舟赛龙神,甘肃临潭这样过端午! 天天新消息

2023-06-22 17:08:05 来源:奔流新闻

“龙神赛会”于每年端午节期间在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举办,这个将藏乡风俗与江淮古风完美结合的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十五世纪中叶,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并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着附近的岷县、卓尼、康乐、渭源等地的群众踊跃参加,最多时竟达8万余人。

2021年“龙神赛会”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资料图)

▲龙神赛会的热闹场面

1】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新城镇隍庙前,一场民间期盼已久、待蓄而发的“迎神赛会”的狂欢都会如期上演。

知道吗,那些被请来的神祇——就是统领洮州地域风云雨露的十八位龙神——是人非神!他们就是几百年前大明王朝军队中的徐达、常遇春、沐英、胡大海等猛将。

他们也是人们心中口中的“龙神”。

据当地人介绍,龙神造像分为木雕和泥塑两种,前者称为“行神”,后者称为“坐神”。每到端午节,洮岷地区的龙神赛会活动就拉开了帷幕,十八位龙神陆续会合于新城隍庙,在龙神祠排了座次。

位居中间的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他的雕像平时供奉在城背后村的庙宇,被称为“敕封驼龙宝山都大龙王”,坊间老百姓多称其“城背后佛爷”。供奉于洮州南路青石山的胡大海,则被称为南路佛爷。徐达右侧是常遇春,平日供奉在冶力关池沟庙,谓之“敕封总都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如此等等。盛大隆重的称谓之下,是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先祖、怀旧祈福的虔诚之心。

按照传统习俗,龙神赛会分三天进行,活动由十八位龙神的青苗会总会长主持,青苗会是负责当地农业生产风俗和民间农业祭礼的组织。

第一天“跑佛爷”。表示兵临城下,各路将帅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当地民间“神”“佛”不分,界限模糊,所以叫“神”也叫“佛爷”。据说早些年间“跑佛爷”,重在一个“跑”字,各路龙神于当天陆续来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会”接待,并举行“献羊”仪式;下午集中到东门月城内,经县知事(后为县长)或商会首脑举行“降香”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终点——隍庙大殿入座为胜。传说谁家的“龙轿”跑在最前面,预示那里的庄稼将获得丰收。

第二天叫“踩街”。表示将帅们集体出动视察城防和民情,安抚民众。

各路龙神张起自己的全副车驾、仪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两面)开道锣,四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长大铜号,一对唢呐,轿前为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为“万民伞盖”和诸神幡按座次,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街缓慢游走。

第三天叫“上山”。表示拂晓时,闻报有敌情,众将帅到大石山登高视察,准备迎敌,敌人闻风而逃。

拂晓时候,各路龙神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扭佛爷”,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由原路返回,完成了龙神赛会的全部过程。

铜号齐鸣

2】

为什么朱元璋麾下的猛将会成为十八路龙神,始作俑者便是洪武大帝本尊了。

朱元璋麾下云集众多英雄豪杰,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推翻腐朽残暴的元朝统治。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这也正印证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推翻了元朝后,这些朱元璋的猛将们并不能闲着,他们还得为稳定大明的边陲之地而继续奋斗。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平西将军沐英、都督府佥事奉国将军金朝兴率各路兵马进剿,并派曹国公李文忠往筹军事,平定了洮州的“西番十八族”的叛乱。

捷报到京,朱元璋非常高兴,亲下诏谕说:“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根据这个诏谕,李文忠修筑了洮州卫城。也因为朱元璋的一句话,故乡远在几千里之外江淮一带的这些将士们从此留在当地开荒种田,战时为兵,平时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后来将士们的家属迁来定居,遂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

为了安慰大批被强制迁徙到洮州地区的江南移民,聚人心归一。明王朝遂将常遇春、沐英、胡大海、徐达、李文忠等十八位王侯将领,按照四处方位及居住特点,按照十八处庙宇的管辖权,把这些人间的凡人英雄分封为十八路龙神。

这种对军事统帅敬若天人的风气始作俑者还是朱元璋,他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出发,不仅神化了自己,也神化了身边的人。他敕命在应天府(南京)东北的鸡鸣(笼)山建立功臣庙,如同李世民的凌烟阁,供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二十一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在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开国功臣都封为“神”,赦命全国各地立庙祭祀。

▲临潭独有的尕娘娘服饰

3】

在龙神赛会上还能看到临潭独特的“尕娘娘”服饰。

长时间在洮州生活,来自江淮移民们的面容、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当地人的痕迹,但对江南老家的思念,使得他们竭力在习惯服饰上顽强保留着江淮人的印迹。

旧时的洮州汉族妇女,服饰打扮极具特色。未出阁的女孩子纤秀温婉,身穿浅蓝色齐膝长衫,散腿裤子,绣花鞋,梳独辫或者双辫。于是便有了“尕娘娘”俏皮的说法。

她们面容娇艳,梳大髻,头戴银饰镂花压鬓,发髻插满银泡。耳戴叮当作响的银饰坠子。发插流苏步摇。头顶双折对角花头巾。穿浅蓝色齐膝长衫,下穿撒花裤子并绑裤脚缠腿带。脚蹬花色艳丽的绣花鞋。若逢赶集庙会进城。身背精致的小背篓,臂挽一个竹丝提笼。走起路一步三摇,婀娜多姿。

而今600多年过去了,她们的着装打扮仍然是古时江南习俗。至今到南方江浙一带,还能很清晰地找到洮州临潭女子“尕娘娘”服饰的影子。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而这样的江南,随着明初军垦移民的江南应天府的一代人,被迫落居西陲洮州后再也回不去了。

永续的乡愁,是“尕娘娘”服饰中不变的芬芳。

那些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来越炽烈的家国情怀,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新城镇人600年来灵魂深处的故乡之恋,最终演变成了“龙神赛会”这一独特民俗。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丨记摄人间J图片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